建设性意见|大学生,向何处去?

CDT 档案卡
标题:大学生,向何处去?
作者:建设性意见
发表日期:2024.11.9
来源:建设性意见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人是需要目的和意义的,大学生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既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

这几年的大学生有多难?直观地说,比疫情那三届还要难……前途渺茫,意义缺失,堪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最难的一批。

没有目的最难

读大学,所为何事?在我上大学的2007年,以及更早的时候,家境一般的孩子们读大学有且只有一个目的:

读书改变命运。

我做到了,和我类似的在过去几十年完成农村到城市跃迁的上亿大学生也做到了。

大约从10年前开始,读大学改变命运这个提法逐渐与现实脱钩了。一边是本科院校的全面扩容让“上个大学”在中国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另一边是各行各业经过数十年的狂飙突进来到了发展的平台期,“双创”热潮的退去也让高质量就业市场逐渐饱和,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只能勉强“找个工作”。

读大学,成了年轻人的基础配置:读了也没多好,但不读也不行。

再后来,就是三年新冠疫情的管制,以及社会经济基本面的深刻变化。读完大学后找不到对口满意的工作成了常态,慢慢的,找不到工作也成了常态,于是大家以空前的热度去卷考研考编,国家也顺势增加研究生名额,以至于大量高校出现在校研究生人数比本科生还多的倒挂情况。

因为一些不方便提及的原因,疫情三年的大学生还遭受了广泛的就业歧视,处境堪称举步维艰。此时,对于那些非重点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读大学的性价比已经相当可疑。

时间来到2024年,读普通大学的性价比已经全面跌到了负值。

现在的就业环境大家都很清楚,即便不看宏观数据,我们在生活中也都能接触到。前几届的师兄师姐还有海量职场小白没有被消化呢,新一届上千万毕业生又开始排队投简历了,有经验的职场前辈们降级竞争初级岗位的也是乌泱乌泱地涌来……

2025年或者2026年的应届毕业生想要找一份白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重点名校尚且如此,数量更多的二本三本专科更是情何以堪。

青春没有售价,真正的意思是青春年华想卖也卖不出去。

大学生们不是闭目塞听,就业的压力早就通过互联网从社会上传递给了在校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无论文理农工商医,前途渺茫是当代大学生们前所未有的普遍感受。

其实都别说未来的就业了,就是眼下在校期间的实习岗位也没多少学生能争取到。处于收缩期的各行各业,对实习生的需求也会变少。

还没等来零零后整顿职场,职场自己先缩为敬了。

除了上课和社团活动,大学生们很难找到什么别的事来干。

至于考研和考编,就更是希望渺茫了……

一方面,前几届的师兄师姐还有上千万人在憋着劲儿全职备考呢,这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也一再创出历史新高,今后还有好几年会越来越高,竞争何止是激烈,根本就是惨烈。

另一方面,考上研了又如何?只是拖延几年就业的压力,目力所及并不会有根本上的改善,除了少数专业之外,大部分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并不会显著更高。研究生本身成了就业的蓄水池,当然也就谈不上研究生就业了。

考编倒是很多人的理想出路,但是这个难度比考研还要高几个数量级,岗位数量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总数来说更是杯水车薪。

202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1179万人,而全国范围内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医生、教师等编制内岗位的总招考人数不过百万人多一点,还不够消化那179万的零头。而且肉眼可见地,编制内待遇也已经大不如前,还会继续下调。

上完这个学之后将来去做什么?这是很多大学生心里很清楚但不敢去直面的一个问题。

没有意义更难

在大学教育的就业导向和功利性作用被极大弱化之后,大学生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心理困境:

我为什么要上这个学?

不排除有少部分大学生是真心热爱所学专业,能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但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显然都处于一个长期的意义缺失的状态。

卷学习,其实普遍已经非常非常卷了,但考研考编的比例毕竟就那么点,对未来处境的帮助并不大。卷社团工作与社会实践,简历是能够更漂亮一点,但相对于大环境来说这点改善真的只能算象征性的挣扎。

沉迷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倒是很多人能抓得住的点。但今时不同往日了啊……

以往工薪阶层的家庭生活也蒸蒸日上,中年父母养一个大学生,娇宠些也问题不大,大学生那些兴趣爱好烧点钱家里能烧得起,毕业了即便不着急工作啃老啃几年也承受得住。

而现在,工薪阶层的中年人自己都压力山大,走下坡路的时候,一个烧钱的大学生就会显得格外扎眼,一个前途渺茫的大学生更会成为家庭新的沉重负担。

所以,大学生们躺平度日,沉浸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变得不切实际。

那,20出头年纪,人生中精力最为旺盛、时间最为充裕的大学生们,要把时间精力花在哪里,要把生活意义寄托在哪里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节选

但是,年轻的力比多总归是压不住的,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理规律。大学生们旺盛的精力与充裕的时间总归是需要一个释放出口的。

青春卖不出去,那就自己挥霍掉。

发生在河南的荒诞剧,就是这样一种集体的狂欢与释放。在其他城市、其他学校,也在酝酿着或者实践着其他释放方式。

不让自行车跨城很容易,发个通知就能管得住。但是然后呢?

大学生们无处发泄的精力要往何处去呢?

这会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想了一整天,也没什么建设性意见好提。只好祝福青春飞扬的同学们飞得快乐一些,更安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