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
从弥生时代来到日本的外来人是如何在日本列岛繁衍扩大的呢?古代人的基因组解码结果表明,除本州外,在北海道和冲绳等地区,外来人也不断与当地的绳文人融合。融合速度存在差异,古坟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列岛可能是一个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生活着拥有多种遗传背景的人群。
在3万~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智人(Homo sapiens)来到日本列岛并定居下来,形成了绳文人。弥生时代以后,来自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外来人分布至日本各地。
关于居住在北海道的人群,以前的考古学认为,绳文人在几乎没有与外部群体融合的情况下,发展成了后来的阿伊努人(Ainu)。但是,基于基因组解码技术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研究人员发现了绳文人与其他群体发生融合的迹象。
琉球大学副教授佐藤丈宽等人对北海道礼文岛出土的约900年前的人类骨骼的基因组进行了解码,并找到证据,证明其是两种居住在远东俄罗斯的人群与绳文人的后裔。
从其基因组的构成来看,6~7成继承了居住在阿穆尔河(Amur River,流经俄罗斯和中国)流域的群体的遗传信息,约两成继承了居住在北海道东北部堪察加(Kamchatka)半岛的群体的遗传信息。而来自于绳文人的比例为1~2成。
这3个群体是如何相遇的呢?佐藤丈宽认为,“以北海道为目的地,发生了两次迁徙”。第一次迁徙发生在约2000年前,来自堪察加半岛等地区的迁徙者与原本生活在北海道的绳文人融合在一起。第二次是在约1600年前,当地人与来自阿穆尔河流域的人群融合在一起。佐藤丈宽认为,5~13世纪在北海道北部和东部繁荣起来的“鄂霍次克文化”的建立者“鄂霍次克文化人”由此诞生。
阿伊努人继承了绳文人的约7成遗传信息。但并不清楚是否受到了鄂霍次克文化人的影响。佐藤丈宽认为:“可能继承了鄂霍次克文化人的遗传信息”,目前正在从基因组中寻找答案。
在研究中分两种情况推测了遗传信息,一种是继承了鄂霍次克文化人的遗传信息,另一种是没有继承。据称,继承鄂霍次克文化人遗传信息的情况与实际阿伊努人等的遗传信息更为接近。
关于冲绳的原住民,以往的说法正在被修正。日本人类学家埴原和郎提出的“双重结构模型”认为,冲绳的绳文人在几乎没有与外部群体融合的情况下发展到了现在。此外,以陶器等为依据的考古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经过研究发现,直到约900年前的平安时代后期,主要居民一直是称为“贝塚时代人”的绳文人,但之后,他们与来自九州南部的移民进行了融合。
近年来的基因组解码研究为此提供了证据。琉球大学教授木村亮介等人分析了居住在冲绳本岛和宫古群岛的现代人的基因组,推测了与过去的移居者融合的过程。
在因农耕和铁器普及的11世纪后半叶以后的Gusuku时代,外来人与九州以北的绳文人的后裔可能移居而来,与冲绳当地的绳文人群体发生了融合。木村亮介教授认为:“可能是为了寻找土地及贸易机会移居到这里的”。
融合进程不同于本州的北海道和冲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北海道,出现了擦文时代(制作了带有独特纹样的陶器),在冲绳县,出现了贝塚时代(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贝壳),并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在北海道,稻子种植并不普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半叶,在冲绳本岛,这种情况持续到11世纪后半叶,这些地区当时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
本州的融合也存在地区差异。弥生时代以后,从日本列岛的九州到关东,绳文人与弥生人的融合加剧。有观点指出,在已建立中央政权的古坟时代的近畿地区,也居住着绳文人的直系后裔。冈山大学教授清家章等人对和歌山县的矶间岩阴遗址出土的5世纪后半叶~6世纪后半叶的人类骨骼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融合进程缓慢、绳文群体居住在该地区的证据。
虽然融合进程缓慢的准确原因尚不清楚,但原因之一可能是农田短缺。对于种植稻子的弥生人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合种植稻子的土地,可能无法进行移居。
从不同地区的差异来看,仍存在一些未解之谜。位于鹿儿岛县种子岛的古坟时代的广田遗址发现了基因组接近绳文人的人类骨骼。九州很早就有外来人,但其附近的融合进程缓慢,其中的原因尚不明确。
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历史中未曾发现的多样性。或许未来会继续揭示出无法通过陶器或史书发现的事实。